更新时间:2022-12-08 gmt 08:00

devops vs 敏捷-九游平台

当我们面对敏捷和devops的时候,总会不可避免的思考下面这些问题:

  • 敏捷是什么?devops是什么?两者有什么区别?
  • 持续集成不是xp里面的么,怎么devops也有持续集成?
  • 我们团队之前在做敏捷转型,现在又开始devops转型,这两者有什么区别?

其实这些问题并没必要太过纠结,因为敏捷和devops两者都在不断演进,两者也的确越来越像。

这个话题注定讨论不清,也注定会有不同的意见。本文也仅从方法论和实践的角度,为开发者简单论述敏捷与devops。希望每位读者都会从本文中得到自己的理解与启发 ,帮助大家在敏捷与devops这两条路上走的更远。

先说本文的观点:

▪ 敏捷与devops初衷、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,而不是为了树碑立牌,更不是为了占领地盘。

▪ 两者并非泾渭分明,也没有一条线能够划出来,说哪边是敏捷,哪边是devops。

▪ 讨论敏捷与devops,目的是为了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,而不是为了划清界限。

▪ 经常被讨论的,是狭义的敏捷与devops概念,而广义的敏捷与devops,已经趋同。

▪ 两者都是试图去解决相同,或相近的问题,只是还没有能一招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出现。

接下来, 让我们从狭义的角度看二者的区别。

传统的敏捷是为了解决业务与开发之间的鸿沟。通过敏捷宣言中强调的个体和互动、可工作的软件、客户合作、响应变化,以及12条原则中的尽早的以及连续的高价值交付、自组织团队、小批量交付、团队节奏、可改善可持续的流程、保持沟通等,以及包括scrum、kanban、xp在内的众多管理和工程实践,来实现开发与业务之间的频繁沟通,快速响应变化。

而devops的出现,是为了解决开发与运维之间的鸿沟。前端的敏捷的确是快了,却发现因为dev与ops之间的隔阂,无法真正的将价值持续的交付给客户。

开发侧很快,运维侧太稳,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发与运维之间固有的、根因的冲突,即下图中的混乱之墙。开发(尤其是“敏捷”后),求的是快速响应变化;运维,求的是稳定、安全和可靠的服务。更重要的,两者的kpi度量指标,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不同,决定了如果为达成各自的局部目标,势必存在无法调和的根因冲突。

devops的出现,就是为了打破开发与运维之间的部门墙,从这点上来说,“devops是敏捷在运维侧的延伸”这一说法也不无道理。只是,敏捷与devops,都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敏捷和devops了;世界变化太快,问题域发生了变化,九游平台的解决方案域自然也要随之变化。

敏捷的好处是,有一个敏捷宣言,宣告其诞生。敏捷的缺点,也许也是因为有敏捷宣言。敏捷宣言并不应该被拿来约束和限制敏捷的范围,敏捷宣言也说拥抱变化,宣言诞生于2001年,时至今日,也会与时俱进,只是后来再没有这样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来做声明。

devops的不好之处,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。devops的好处,却也正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做限制,所以拿来主义,一切好的东西,都可以为我所用。

devops是个筐,什么都可以往里装,敏捷又何尝不是呢?

通常人们对devops的理解有两方面,即d2o和e2e。d2o,dev to ops,即经典、狭义的devops概念,解决的是dev到ops的鸿沟。e2e,end to end,即端到端、广义的devops,是以精益和敏捷为核心的,解决从业务到开发到运维,进而到客户的完整闭环。devops的6c概念,即continuous planning、continuous integration、continuous testing、continuous deploy、continuous release、continuous feedback,也是端到端广义的devops。

维基百科中总结到,devops的出现,有四个关键驱动力:

  • 互联网冲击要求业务的敏捷
  • 虚拟化和云计算基础设施日益普遍
  • 数据中心自动化技术
  • 敏捷开发的普及

从种种概念可以看出,业务敏捷、开发敏捷、运维侧自动化、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,几乎打穿了从业务到开发到运维(包括测试),所以虽然字面上是dev到ops,事实上,已经是bizdevtestopssec了,即从狭义的d2o,前后延伸到e2e,端到端广义的devops了。

多位devops大师曾基于多年devops现状报告,汇聚出来了一个devops能力成长模型。在devops能力模型中,devops的最终的目的是组织效能,软件交付和运维效能是敏捷与devops共同的目标。

持续交付是狭义devops的核心理念,横跨了架构、开发、测试、运维等角色。持续交付的核心开发实践,也涵盖了架构管理、版本管理、分支策略、测试自动化、部署发布、运维监控、信息安全、团队授权、数据库管理等多个维度,其中不乏我们常说的传统的敏捷相关实践,尤其是下图中xp极限编程的很多实践,半数以上在devops里都能找到。

能力成长模型,除了持续交付,还包括精益领导力、精益产品开发、精益管理、组织文化与学习氛围。devops已远远不是ci/cd那么简单,calms原则也横跨了文化、管理、精益与技术。

敏捷宣言的十二条原则、safe的九大原则、以及devops的calms原则,也是彼此相互融合。safe有借鉴devops的理念和方法,devops又采纳敏捷的思想和实践,大家又都以精益为思想核心。那么谁包含谁,谁比谁大,彼此的界限在哪里呢?

由此可见,方法也好,实践也好,其价值应该由客户价值来体现。对客户而言,需要解决的问题,是端到端的,是全局而不是局部优化。

所以,是什么,不重要。能解决什么,要解决什么问题,很重要。

devops是集大成者,是各种好的原则和实践的融合,敏捷又何尝不是如此。2001年的17位雪鸟大师,各自在践行着不同的敏捷框架和实践。敏捷宣言和原则,原本就是一次融合。2003年mary poppendieck和tom poppendieck的精益软件开发方法,即便是已经有敏捷宣言的前提下,也一样纳入敏捷开发的范畴。敏捷也是在不断前行,devops与敏捷殊途同归,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分支,最终汇集到同一个目标。

一个好的方法论,应该是与时俱进,兼容并蓄的;应该是开放的,演进的而不是固化的。

方法论如此,学习和实践方法论的人,更应该如此,以一颗开放的心态,接纳一切合理的存在。

本文参考资料

  • 《devops explained》 jérôme kehrli
  • 《accelerate》

相关文档

网站地图